教学动态

金融硕士导师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-> 教学动态 -> 研究生教育 -> 金融硕士 -> 金融硕士导师 -> 正文

魏守道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9-09

一、基本情况

魏守道(1983.12-),男,湖北武汉人,经济学博士,广东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,在《Journal of Cleaner of Production》、《管理世界》、《管理科学学报》、《财贸经济》、《中国管理科学》、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主持了教育部、广东省科技厅、广东省教育厅等项目6项,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,主要教授《统计学原理》、《金融统计学》、《SPSS软件应用》等课程。

二、科学研究

(一)主要研究领域

数字经济;低碳经济

(二)论文、著作、专利、获奖

1.A sequential game analysis on carbon tax policy choices in open economies: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ies,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,》2021年第2期,独撰。

2.工业智能化的就业效应研究——基于劳动者技能和性别的空间计量分析,《管理世界》2022年第10期,通讯作者。

3.消费者补贴下供应链间减排研发策略研究,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》2021年第1期,第一作者。

4.南北国家差异化碳税政策的经济—环境效应——基于碳排放责任视角的序贯博弈分析,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20年第8期,独撰。

5.碳交易政策下供应链减排研发的微分博弈研究,《管理学报》2018年第5期,独撰。

6.碳税政策下供应链低碳技术研发策略选择,《管理学报》2016年第12期,第一作者。

7.南北国家环境规制政策选择的效应研究——基于碳税和碳关税的博弈分析,《财贸经济》2015年第11期,第一作者。

8.碳交易政策下企业碳封存的效应研究,《暨南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6年第1期,独撰。

9.基于碳排放责任视角的碳税征收方式选择,《商业经济与管理》2016年第4期,第一作者。

(三)主持的项目

1.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:理论机制、效应分析与优化路径,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,2024年。

2.碳排放责任视角下广东省碳排放的市际差异及碳补偿研究,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,2024年。

3.广东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,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(科技服务乡村振兴),2023年。

4.两级供应链减排研发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:基于碳排放责任划分的补贴政策和碳税政策的比较,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(本科),2020年。

5.消费者低碳偏好下三级供应链减排研发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,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(本科),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(本科),2019年。

6.南北国家碳税类型选择及合作的可行性研究:基于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博弈分析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,2016年。

7.供应链低碳技术研发策略研究:基于政府环境规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分析与比较,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,2015年。

三、学生培养

(一)主讲课程

《统计学原理》、《金融统计学》、《SPSS软件应用》

(二)教学论文、教材

无。

(三)主持的教育教学项目

(四)开发的研究生教学案例

(六)指导学生

本人自2021年9月开始担任金融硕士研究生导师,截止2025年7月,共指导了7名硕士研究生,其中,5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,2名硕士研究生在读。

四、社会服务与实务

担任《Journal of Cleaner of Production》、《管理世界》、《管理科学学报》、《财贸经济》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,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。

五、招生方向

(一)数字经济:以经济学为基础,数字技术为手段,结合数字经济实践,融合经济统计、管理学、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,通过多学科交叉,研究数字经济的运行规律,促进数字经济发展。培养既掌握经济运行一般规律,又熟悉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新特征,还掌握前沿数字技术分析方法的复合型人才。

(二)低碳经济:综合运用经济学、统计学、环境学等学科的知识,对低碳政策、低碳市场等开展创新研究。培养学生掌握低碳经济理论、政策、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,具备从事低碳经济的专业能力。

六、招生要求

热爱祖国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拥护社会主义制度,遵纪守法,品德良好,具有服务国家、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。有正确学术观,强调严谨治学,杜绝学术不端行为;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、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撰写,禁止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、科研无关的事务;对招生方向感兴趣,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,能够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想法;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思考,能够将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等融入到职业规划中。

七、联系方式

邮箱:88601381@163.com

办公电话:020-37216272

上一条:韦施威

下一条:张少辉